2019-08-16 22:29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通證經濟與游戲化(gamification)的關系。這不僅是因為我在一些通證項目的設計和咨詢當中使用了一些非常初級的游戲化的思路,對兩者融合之后的威力有一些直觀的體會,更重要的是,通過理性的分析,我得出一個判斷:游戲化是通證經濟的必由之路。
如果一個通證經濟項目完全圍繞經濟激勵展開,不考慮心理等其他維度的激勵,特別是不考慮趣味性、成就感和榮譽感,那么所有的社群成員一心想獲得短期財務回報,會將通證激勵的設計擠壓到一個非常逼仄的空間。尤其是在項目發展的初期,社群信任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在財務上會經歷一個非常艱難的“死亡峽谷”。很多團隊身處這個“死亡峽谷”當中,閃展騰挪的空間很小。在剛性兌付的壓力之下,很難不放棄初心,轉變成為一個靠放消息拉盤砸盤割韭菜的賭博項目。
游戲化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在通證經濟中,游戲化的意義不僅僅是提升社群成員的參與體驗,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游戲化將能夠創造用戶對于非物質商品的巨大消費需求,而非物質商品的制造成本極低,卻能夠實實在在的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因此游戲化往往能夠大大改善系統內的供需關系,降低通證剛性兌付的壓力,提升社群對項目的認知和信任,幫助通證經濟項目穿越“死亡峽谷”,走向社群協作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
出于這一認識,我對通證經濟與游戲化的結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尷尬的是,游戲化是從游戲當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偏偏我本人二十多年沒認真玩過游戲了,因此對于游戲化,我缺少體認,研究起來,總覺得像是讀外文小說,始終欠著那么一截流暢和透徹。當然,我也讀了不少游戲化的書,其中不乏國外游戲化大神的名作。但或許是我在這方面積累確實不夠,讀這些書總感覺是從理論到理論,體系很漂亮,一套一套的,畫成圖放在 PPT 很唬人,但真要用在實際項目的設計方案里,就感覺鞭長莫及了。更讓我疑惑的是,很多游戲化的文章,滿篇皆是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道理高深莫測,就是很少談游戲。我一邊讀這樣的書,一邊懷疑,這些游戲化大師真的玩游戲嗎?
有一次,我偶然讀到一篇談游戲化的文章,其中提出一個非常鮮明的主張,說最基本的游戲化就是“核心玩法 + 獎懲機制 + 社交”。這個提法,尤其是其中對于“核心玩法”的闡述,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一下子幫我疏通了很多思路。比如說,之前我在設計通證經濟的過程中,主要是從上帝視角來考慮系統的激勵合理性和價值流轉通暢度,不太從個體角度來考慮問題,有的時候普通社群成員動作太多,變化太多。而“核心玩法”就是從個體體驗出發,要求設計者給玩家設置一個最基本、最簡單、最高頻的“套路”,比如《超級瑪麗》的核心打法就是跳躍和躲避,《仙劍奇俠傳》的核心打法就是 45 度角戰斗,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原則與通證經濟完全是相通的,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在比特幣中,礦工的基本套路就是布礦機、挖比特幣、再布更多礦機。這個“核心玩法”使得比特幣礦工在一個簡單的套路當中就支撐起一個可靠可信的全球數字賬本。這篇文章里對于游戲化的闡述與眾不同,對我非常有幫助。
出乎我意料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劉沐真竟然是我通證經濟系統設計培訓課程當中的一個學員,不止一次聽過我的通證經濟課程。他本人也是一個創業者,并且正在規劃自己的游戲化區塊鏈項目。這篇文章其實是從他寫的一本書里節錄出來的,因此我立刻下單購買了這本書,書名叫做《游戲化戰略——虛擬現實重構企業管理新模式》。說實話,這本書的標題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實際內容,也許改名叫做《游戲化思維及其應用》更合適?,F在游戲化也是個專業領域,我不知道這個領域里的人對這本書如何評價,但對于我這個搞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對味口的,尤其開頭兩章和結尾兩章,簡直處處都有啟發。更令我高興的是,從字里行間就能看出來,作者是真正玩游戲玩出來的游戲化專家。在書中闡述道理的時候,他對于各種游戲的設置和思路非常熟悉,經常在一段文字當中將跨越數十年的幾個游戲當中的元素串聯起來,舉重若輕地舉例說明自己的一個觀點。很明顯,沒有幾萬個小時的反復實戰和思考,是不可能做到的。玩游戲要能進得去,講道理則要能出得來,這位作者同時具備這兩個能力,在我看來是真正的游戲化專家。
我聯系了劉沐真,開始了與他的交流。我們進行了多個回合的對話和討論,有一些有趣的觀點。我認為這些討論對于整個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發展可能有一些意義,因此用文字方式加以整理,分兩部分發表。第一部分主要是談通證經濟當前遇到的問題,第二部分主要是談游戲化對于通證經濟的價值。
通證經濟的困境
孟:我聽說你準備進入區塊鏈領域,但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你,現階段區塊鏈項目敗多勝少?!皡^塊鏈項目”或者“通證經濟”在中國興起是 2017 年的事情,迄今已經兩年多了。然而,兩年多以來,在數以百計的項目當中,能說“成功”二字的寥寥無幾。大多數的項目,不是最終淪為拉盤砸盤跑得快的賭博游戲,就是停留在白皮書和發布會上的嘴炮,更有甚者,很多根本就是傳銷欺詐的項目也打著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旗號大行其道。很多人都氣餒了,懷疑區塊鏈和通證經濟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根本就是個偽命題。你怎么看?
劉:通證經濟肯定是有巨大價值的,這一點我是從邏輯上推出來的,按照馬云的話說,是相信所以看到,不需要看到才相信。我是 85 后,我這一代人可能是第一代互聯網原生數字公民,膽子比較大。因為互聯網這個領域,基本就是贏家通吃,你必須做市場上第一個吃螃蟹的,承受看錯趨勢的風險。如果按照傳統的思路,等別人先成了你再上,風險是沒有了,機會也微乎其微了。
區塊鏈經濟的邏輯肯定是通的,包括你寫的很多文章,你講的課程,對我一個搞游戲化的人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我總結的不一定準確,但是在我看來,你說的通證經濟就是社群經濟的一種玩法,就是用一套 token 配合一套獎懲規則,你叫激勵制度,鼓勵社群團結起來一起做一件事情。你在最近火幣大學的課程里提出來一個通證經濟的有效性前提,就是說,如果某一件事情,在中等協作強度上,參與的人越多,規模越大,創造價值的能力就越強,賺錢效率就越高,那么在這里用上通證經濟,就能夠獲得成功。
現在的問題是,什么事情符合上面所說的這個前提?肯定不是所有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是規模越大效率越高,你比如說做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證明一個數學定理,可能就是一兩個天才最有效率,一大堆人湊在一起在一旁起哄,只能幫倒忙。還有些事情,對于協作強度的要求太高,通證經濟也無效,比如說冒著掉腦袋的危險上戰場打仗,這個你靠 token 激勵,恐怕遠遠不夠。這樣的事情,通證經濟就幫不上忙。所以如果有人說通證經濟適合所有的事情,那我肯定是不同意的。
但是我認為在互聯網上,確實有很多事情,是符合你提出來這個通證經濟的有效性前提的。我為什么特別確信這一點?因為大型網游就是符合這個邏輯的例子。一個大型網游,就是一個大社群,也是一個虛擬經濟體,人越多越好玩,經濟越繁榮,越能賺錢。所以對于像我這樣研究游戲化的人來說,通證經濟的邏輯肯定是成立的。這個邏輯如果不成立的話,網游就不可能發展起來。所以我不需要其他人證明給我看,我要先做成證明給其他人看。
再說,比特幣已經證明了這個事情的可能性。我看到一個說法,說如果把比特幣看成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失蹤了九年,沒有總部,沒有辦公樓,沒有員工,也沒有董事會和管理層,但是它的股票漲了三百萬倍。
孟:但有些人認為比特幣是一個特例,其他的區塊鏈項目都得死。我這幾年來遇到很多宣稱自己能夠一眼看穿事物本質的智者,現在他們普遍熱衷于論證為什么比特幣是唯一有價值的區塊鏈項目。我前不久還看到一篇文章,洋洋灑灑數千言,就為了論證為什么比特幣不但現在是、而且將永遠是唯一一個成功的區塊鏈項目,而其他的項目都不可能成功,必然是垃圾。
劉:你說的這種觀點在我看來肯定是不成立的。比特幣之所以有今天的價值,是因為人們認為它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相當于開了一個巨大的私服,并且成為這個新世界的基石。只有這個新世界足夠大,比特幣才足夠值錢。如果比特幣的模式沒有可復制性,如果這個新世界壓根不存在,或者根本就是個垃圾場,比特幣這塊基石也將失去意義和價值。換句話說,從長遠來講,比特幣不可能單獨成功,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成功絕不會是個別一兩枝獨秀,要么“團滅失敗”,要么“扎堆成功”。
孟:我曾經在一個場合預言說,從現在開始算起,幾年之內我們會迎來一個通證經濟項目扎堆成功的浪潮。不過現實情況,“團滅”這種可能性還沒有消除。通證經濟搞了幾年,應該說目前還是處于困境。
我覺得主要問題還是我們這個社群的認知問題,對區塊鏈和通證經濟討論很多,也有不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文章,但其實對這件事情的原理和規律的認識還非常初級,你讓任何一個人出來主導一個項目,不管他文章寫得多好,說得多么頭頭是道,面對兇險的市場波動,都還是會感到巨大的無知和無力。
劉:我覺得大多數項目其實就是想很快圈一筆錢,所以流行的很多觀點其實都是以到市場上圈錢為目標,根本不是以把項目做成功為目標。我進入這個圈子,聽到的“成功故事”,基本都是講怎么造概念、操縱市場。很多人并不相信區塊鏈背后的商業邏輯,也并不真的在乎,只要能圈到錢就是勝利。
孟:這個想法也在變,大家發現好像真正發了項目的團隊,絕大多數日子都過得不好。我遇到不少后悔的,覺得還不如原來的模式。
劉:會這么想的團隊,基本都是想干事的,純圈錢割韭菜的項目,早就跑路了,當然跑路以后可能也后悔,畢竟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的日子不好過。但是對那些想干事的團隊來說,基本邏輯雖然是通暢的,確實也還有一些重要問題并沒有搞清楚,所以才不知道怎么走。
孟:是的。遠遠沒有搞清楚。兩年多以來,我一直努力地收集、跟蹤和研究國內外各類的通證經濟項目案例,當然更主要的是跳到具體的項目里去調研,甚至親身參與了一些項目的設計實踐,就是為了搞清楚一些問題。我跟大部分區塊鏈創業者有一點不同,我并沒有把從個別項目當中獲取成功作為首要目標,而是把尋找和理解通證經濟的本質和規律作為首要目標。所以我經常說,我的目標是要把通證經濟變成一個有理論支撐、可重復驗證的理論甚至學科。
這是有風險的。畢竟大多數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只能靠實際調研和實踐,從書本上得不來,因此就要花很多實踐和精力去到處跑、去調研。如果花了這些時間和精力,到了最后被實踐證明確實是走不通,確實是我想多了,那對我來說就是悲劇了。相比之下其實搞區塊鏈金融風險要低很多,因為很多模式已經被驗證了,很多知識都可以在書本上學到,輕松又安全。華爾街就是這個路子,把數字資產當成一種新的交易標的,把區塊鏈當成新的金融交易技術平臺,其他的部分一概不觸碰。
通證經濟其實是顛覆性很大的一個方向,理論上、實踐上和合規方面的挑戰和風險都很大。因為現有主流的經濟模式,是以企業為中心、以生產為中心的。企業雇傭員工,以命令的方式組織員工生產,然后再把產品賣出去。整個經濟制度、金融服務、監管稅收體系,都是圍繞企業這個基本單位構建的。而通證經濟,就跟你剛才總結的一樣,它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互聯網社群經濟,它是以個人為中心、以交易為中心的,理想的通證經濟里面是幾十萬、幾百萬個體,沒有誰來命令誰、強迫誰,大家就是在一個激勵規則和一套信息系統里面,由自由意志引導相互交易、相互協作。所以本質上通證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但它是一個在特定規則之下的“子市場”,而這個子市場當中的主體是個人而不是企業。所以你看,現代的銀行系統,主要是圍繞企業賬戶提供各種信貸金融服務的,但通證經濟中,我們是沒有企業賬戶的概念的,所有的賬戶都是個人賬戶。
這個轉變對于現代經濟制度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根本性的。當然我并不認為通證經濟可以和應該取代所現有的全部企業,但是我堅信在很多場景下,通證經濟比現在以企業為中心的經濟模式要更有效率。我們必須證明這一點,否則主流社會沒有理由付出巨大的代價來接受通證經濟。
劉:最好的證明還是通過扎堆出現的成功案例來讓監管部門和大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畢竟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對于展望和創造未來是沒有興趣的,他們只相信眼見為實。舉個例子,電商在邏輯上顯然是成立的,而且從 1999 年就有了,但大眾實際上也是到了 2010 年之后,親眼看到淘寶、京東的崛起,才逐漸承認的。區塊鏈和通證經濟恐怕也避免不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孟:這一點我相對樂觀,一旦解決了認知的問題,大量的成功項目會噴涌而出,公眾會迅速理解這個新的范式,速度會比互聯網快得多。而我認為,游戲化是實現突破的一個關鍵元素。這就是為什么我來跟你交流的原因。
劉:但我覺得游戲化能解決的問題,是項目已經上了正軌之后,至少它的發心得是正的,邏輯是順的。
有些項目是根子上有問題,這種項目越用游戲化越糟糕。比如從一開始就是沖著割韭菜來的,設的就是一個龐氏的局,說是區塊鏈項目,里頭所有人全是投機客,全是今天進去明天就想賺十倍出來的人,沒有消費者,沒有買單的人。這種項目往往單純強調經濟激勵,向社群承諾或者暗示高收益,激發社群嗜血的投機牟利心態。一個好人掉到這個局里也變成刀頭舔血的賭徒。
你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整個系統當中沒有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沒有人掏錢買單,所有人參與其中都是為了快速賺錢。這種項目就是龐氏騙局無疑。通證經濟能夠發揮作用,要么就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要么就是提高了分工協作水平,提高了個體間合作的積極性。這些效果最終反映出來,是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最終還是要有人來買單。沒有人買單的系統肯定是龐氏騙局。我之所以選擇游戲化這個方向,不光是因為我最熟悉這一塊,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游戲化作通證經濟,是有人買單的,有人愿意花很多錢買單。這個基本出發點必須得先有。
然后就是這個項目得符合通證經濟的適用條件。你不能生搬硬套,以為在應用中塞一個 token 就是通證經濟了。
我剛才也提到,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適合用通證經濟的。有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大規模協作,人多了反而效率低,這樣的事情并不適用通證經濟。但是在現實當中,很多項目為了賣 token 賺錢,或者趕時髦,也不管自己這個行業和場景適不適合,不由分說就加token 進去。
通證經濟就是社群當中的經濟模式,好的通證經濟一定要有梅特卡夫效應,也就是網絡效應:社群規模越大,價值創造效率越高。金融應用符合這個條件,所以比特幣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只有金融應用符合這個條件,通訊、游戲、社交、特定愛好者網絡,還有很多的應用,都符合這個條件。
孟:是的,一是不了解通證經濟適用的條件,二是不理解通證經濟發揮效用的原理,缺少獨立的思考,那就只能盲目跟風,不講邏輯,空談概念,市場上哪個模式火就抄哪個,哪個項目翻的倍數高就學哪個。比如去年看到EOS 做超級節點風生水起,就紛紛推出超級節點制度,今年看到某項目搞所謂“共振”,就紛紛模仿類似模式,最近看到比特幣一枝獨秀,恍然大悟,原來還是算力挖礦最靠譜,于是回歸算力挖礦。從來也沒有認真分析過這些項目背后的真實邏輯,而是空泛的喊概念,今天喊去中心化,明天喊社區節點,后天這些概念統統敗了,于是發現還得是讓礦工買礦機交電費才能支撐幣價。
通證經濟再怎么說,都得遵守最基本的經濟規律。通證經濟如果有用,如果確有價值,一定是可以用經濟學、金融學、心理學里的原理來解釋的,一定是不違背規律的。但我看到一些區塊鏈項目的宣傳和活動,主要是拋概念、表決心、喊口號、放消息,不知道他們在背后是否冷靜的思考過自己的系統何以有效,邏輯上是否講得通,對其他項目的模仿是否合理,符不符合經濟學的規律?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追問一句,得讓項目把道理講通。經濟活動最根本的元素就是分工、協作、交易,你如果不能講清楚通證如何有助于提高這些最基本經濟活動的效率,那就是不講道理。
很多項目就是不講道理,通過所謂的市值管理在市場上制造一個又一個的假象,卻連一個講得通的邏輯都沒有。你看他們的白皮書,會感覺他們發了一個token,就可以抓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拽飛起。但是這樣的項目只要善于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往往能夠在一段時間里蒙蔽不少人。
劉:不講道理,完全被現象牽著鼻子走,這是我們中國人特別容易犯的毛病。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文化是極端經驗主義的,永遠相信存在既是合理,現象就是硬道理,對于理性和邏輯是缺乏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的。但是這個情況你也很難改變,現狀就這樣,幾代人的時間可能都改不過來。所以現實的解決之道,就是利用它,因勢利導,做出現一些“好”的成功案例,用“好”的現象去牽大家的鼻子。一旦出現幾個成功案例,大家也會一窩蜂的去追捧去模仿。
孟:還有一個問題,通證激勵不合理。有些項目,發心是正的,業務邏輯也可行,但是通證激勵制度跟他要獎懲的目標對不上。
這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設計通證激勵才能真正推動社群發展。這塊內容說起來就很復雜了,需要從四次分配的角度和“鑄幣稅”分配的角度來分析,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現在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把全部心思用來玩通縮游戲,想盡各種辦法凍結流動性,但從來不想著怎么能夠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現在如何通過控制 token 發行量來強迫幣價上升,成了圈子里的一個“顯學”。兩年多以來搞了不少創新,比如回購銷毀,發行量動態收縮,等等。今年以來流行的staking 和 DeFi,
當中有相當多的想法也是沖著凍結流動性,推動幣價上升去的。
我不是說這件事情沒有意義,其實通縮文化算是區塊鏈經濟當中一個比較鮮明的特色,各個項目都以胸口碎大石的決心向社群承諾通縮方案,這本身就是民間對官方不斷制造通脹貶值貨幣所作出的一種反應,不管它有沒有道理,反正已經蔚然成風。我在自己的一些設計建議當中也經常遵循這一慣例,在一定范圍之內,可以做到利大于弊。
問題是,你不能只想著這件事,舍本逐末。因為一個通證項目,歸根結底是要看它對外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創造什么價值,就好像一個國家的經濟,歸根結底取決于實體經濟,取決于能夠制造多少產品和服務,而不取決于央行貨幣管理的水平。
我最近看到不少通縮設計方面的奇技淫巧,真是高超。但與此同時,我不得不想,有這個本事,為何本末倒置,不在“供給側”下功夫?實際上,系統能夠供給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對于 token 的價值是最有力的支撐。不解決這個問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玩通縮游戲上,這個路子如果能走通,那我們全體老百姓都可以不工作了,只要央行官員把貨幣量控制好,國家就富裕了,民族就復興了。這肯定是扯淡嘛。
劉:我認為你說的“供給側不足”的問題是特別突出的。從游戲化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多數項目對于用戶的真實需求發掘不夠,在供給側拿不出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消費性產品來,所以一股腦的走向單純經濟激勵,給用戶發錢。給錢是最不用動腦子的方式,因為用戶對錢的需求始終存在而且無窮大??蛇@樣一來他們也就失去了靠產品賺錢的能力,只好走向龐氏騙局。
根據我對于游戲化社群的觀察和經營來看,單純經濟激勵是一個誤區。在游戲當中也有經濟激勵,但是絕對不單純依賴經濟激勵。恰好相反,經濟激勵應當適可而止,應該深度理解玩家的心理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激勵,比如榮譽感、特權感、掌控感、自我認同,或者說的白一點,讓玩家覺得爽。其實游戲就是賣“爽”的感覺給玩家。為此游戲化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巧。
我經常站在游戲化的視角來觀察和研究區塊鏈項目。換一個說法,就是我經常把一個區塊鏈項目看成一個網絡社群游戲。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絕大多數的區塊鏈項目可以說是太粗糙了,在發掘用戶需求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對于游戲化領域積累起來的大量經驗和技巧也知之甚少。
比如你剛才提到的供給側不足的問題,其實在游戲化里有一整套理論來指導虛擬物品的供給和數值設置的問題。如果沿著這個方向思考問題,很多通證經濟系統是可以向用戶提供大量虛擬商品和服務的,而且用戶會非常樂于購買它們。如果這些商品和服務必須以項目主通證購買,那就相當于支持了這個主通證的價值。我認為這個是解決你剛才所說的供給側不足的一個有效的辦法。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很多行業級的區塊鏈項目恐怕要定制考慮。
孟:是的,我完全贊同。通證經濟本來就鼓勵社群內交易,社群內交易越活躍,通證經濟就越繁榮,項目發起者剛性兌付的壓力就越小。所以我認為游戲化確實是通證經濟走出困境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向。
劉:再補充一點,我覺得現在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不好玩,不夠酷,索然無趣。這塊有很大的潛力,是游戲化能夠幫忙的。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覺得大家參與區塊鏈就是沖著賺錢來的,不是來玩的,要是沖著玩,不如直接去玩網游。但我覺得這兩個事情根本是可以結合的,把區塊鏈做成一個大游戲,不但完全可能,而且應該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是中國狗狗幣(Dogecoin)社區的發起人之一,她給我講了不少狗狗幣的事,非常有意思。這個項目基本上違反了各種通證經濟的規則,發行量巨大而且永遠增加,功能也特別簡單,什么智能合約、高性能、并發、跨鏈,提都不提。創始人一早賣空了所有狗狗幣跑掉了。但是因為狗狗幣是用于打賞的,社區建立了一個搞怪搞笑的準游戲文化,所以狗狗幣社群一直在發展,現在排名全球第29,而且社群支持熱情非常高。我今天早上還看到狗狗幣社區煞有介事的發了一篇搞怪新聞,說狗狗幣創始人因為謀殺一條狗而被逮捕了。估計社區的人再大笑至于,也會給作者不少打賞吧。我覺得這個就是歪打正著的一個通證經濟游戲化的案例,證明游戲化是可以給通證經濟帶來很多好處的。
(待續)